標量波光量子導入系統聯合國總部拿督斯里吳達镕教授首發
日前加拿大皇家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拿督斯里吳達镕教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會議期間,發布介紹其“標量波光量子導入系統”,同時做了各種實驗,其中粒子共振和量子糾纏的實驗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吳教授表示:量子世界觀,量子產品的產生,標量波光量子導入系統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圖1:出席發布會嘉賓有(左起):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菁英發展部主任張艾米蘇、世貿聯合基金總會亞太地區行政議會主席葉毅生博士、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主席Sherrill Kazan、拿督斯里吳達镕教授、美國亞裔非營利機構策略聯盟主席團主席朱林驥博士、聯合國華人協會會長蔣位卿、斯蒂文.諾克菲菲勒二世正式藝術顧問郝家鵬
圖2:拿督斯里吳達镕教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會議期間與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主席Sherrill Kazan合影
出席發布會的嘉賓包括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主席Sherrill Kazan、美國亞裔非營利機構策略聯盟主席團主席朱林驥博士、聯合國華人協會會長蔣位卿、世貿聯合基金總會亞太地區行政議會主席葉毅生博士、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菁英發展部主任張艾米蘇、斯蒂文.諾克菲菲勒二世正式藝術顧問郝家鵬等。
以下是吳達镕教授對“標量波光量子導入系統”的介紹
原理
量子真空不僅是一種電磁場,而且也是一種復雜的磁向量勢和靜電標量勢場。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發現了與赫茲波不同的縱波-特斯拉波(Tesla wave),也稱做標量波。通常的科學是這樣解釋這一現象的:正的質子和負的電子相重疊,結果相互抵消而“消失了”。但是,既然有能量守恒定律存在,就不能貿然下“消失了”的斷語。它們應該是“被變換為處于零狀態的另一種能量了”。這種能量就是標量波,它與被包含在特定原子空間的基本粒子數成正比,無時無刻不從特定的原子空間放射出來。
人類對量子的研究經歷了一個世紀之多,從1900普朗克第一次提出了量子的概念,再到后來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概念。2016年中國量子通信衛星的發射并調試運行成功。從理論研究到科學實踐,量子科技再一次推動了高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并更多的用于軍用,民用以及民生健康上,技術涉及物理、光學、生物、高分子材料、超奈米科技、生命信息等技術范疇。
“標量波光量子導入技術”與傳統遠紅外技術之區別
傳統意義的遠紅外技術原理:吸收、反射、穿透三者之關系。當一輻射能撞擊物質表面時,會發生部份被該物吸收、部份反射、部份穿透,若假設抵達能量為一個單位,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三者關系為γ+δ=τ,其中γ、δ、τ各代表該物體對此波長電磁波吸收、反射、穿透的百分率。
無機材料的激發光特性主要取決于三個基本激發過程
1.入射光能量的吸收
2.能量的轉換(質能互換)
3.部份能量轉換成光子
光子能量用hv表示,其中v是光的頻率,在可見光域,v的數量級為10的14次方HZ,h是普朗克常數,其值為6.626 X 10的-34焦耳.秒。設基態原子的能量為E1,激發態為E2,當有外來輻射作用于兩能階系統的原子時,會發生兩種可能過程:
①受激吸收:每一物質皆由原子組成,而每一種原子都有特定能階。依波茲曼原理說明,在熱平衡下,第i能階的原子數目濃度為Ni,則Ni/N0=exp(-△Ei/KBT),其中總濃度N=N0+N1+N2+N3+N4+N5+……..,N0為基態原子數目,當處于低智階的原子吸收入射光子到高能階,上、下能階差△E恰好等于入射光子能量,即△E=E2-E1=hv。也就是說,原子因吸收光子而增加的能量與入射光損失的能量相等,這正是能量守恒定律所要求的。
②受激輻射:即處于上能階(激發態)的原子在入射光的作用下輻射一個能量為hv的光子,其本身能量減小而回到基態,入射光則因得到一個光子而能量增加hv,由此可見,受激輻射的結果使入射光得到放大。
標量波光量子導入系統,是建基于皮米級的量子物理技術,即「皮米技術」。皮米技術是指于一萬億分之一米(10-12M)米為單位的微觀層面上改善物質特性的高新技術,比目前的「納米(10-9M技術)」更為先進、更為領先。
該技術主要是采用第八代生物活性處理技術來產生標量波光量子能量,標量波光量子能量通過聲、光、電、磁、波、量子光波發生儀、離子能量束極速共振導入機等一系列能量信息處理技術注入到相關產品中。從而實現將具有標量波光量子智能共振頻率的量子場粒子(離子)能量束注入到任意形狀的的物質中,制作成光量子能量系列產品。
導入后的產品使得標量波光量子能量通過人體經絡穴位的輸導作用,讓精神系統以及身體生理系統高度貫通,達到綜合平衡目的。該系列產品專有的“質子能量技術”能產生穩定的“質子震動有序場”,已被應用于醫療、美容、保健等日常生活中。原子內有三種主要粒子,分別是質子、電子和中子。“質子震動有序場”能夠有序的使所有物質內的質子、電子和中子的震動有序化,從基礎上提升它們的物理性質,增強生物能。
拿督斯里吳達镕教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會議廳留影
拿督斯里吳達镕教授,中國香港人,加拿大皇家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榮譽院士,亞洲知識管理學院董事局榮譽院長、資深院士等,曾旅居美國7年、韓國10年、澳大利亞5年,足跡遍布世界各地,自2012年始連續6年榮獲美國國會、加州議會及各大城市榮譽貢獻表彰多達120多項,連續8年受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招待會于第一、二排就坐。吳達镕教授通達宗教、經濟、政治、量子物理等學科,自主研發100多項國際專利,是志于造福人類的發明家,更是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的推廣和發展,譽滿國際的慈善家和民間公共外交家。
拿督斯里吳達镕教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廳留影
在聯合國WIPO組織PCT體系的152個國家中已注冊的國際專利申請共100多項,其中“空氣提純冷凝技術”、“大氣甘露轉化系統”等多項空氣制水發明,被多家聯合國NGO及組織譽為“空氣制水之父”。此外,吳達镕教授開發的標量波量子導入技術將成為量子技術前沿應用發展的另一個標桿。
世貿總會于2001年在香港創辦,是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機構的大型非牟利組織,曾主辦聯合國于亞洲最大型公益活動,以及中韓建交15至17周年等國際盛事。以「自由平等,靈活創新,發展共贏」為宗旨,推動世界經貿企商和諧發展,促進民間文化交流,以發揚社會責任、追求慈善服務為目標。成員遍布全球29個國家,跨種族、跨國界、跨宗教為世貿成員國企業提供完善的合作機遇,搭建以中美為橋梁的世界平臺,利用世貿總會交流活動互補互惠,促進社會和平穩定。
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于1946歐洲創立,協助重建二戰后歐洲的文化及學術組織。應聯合國第三任秘書長吳丹的邀請,該會于1967年正式加入了聯合國,數十年來推動聯合國發起的方案,為聯合國和民間機構和企業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真正建構一個無縫接軌的平臺。
美國亞裔非營利機構策略聯盟由全美亞裔偉大精神領袖、原商務部及交通運輸部長峰田(Hon.Norman Y. Mineta)創辦并擔任全美總召集人,峰田曾任白宮總統亞太裔顧問委會首任主席,成為美國史上首位亞裔的總統內閣部長。該會旨在通過建立并強化美國亞裔非營利機構組織間之合作關系與信道,為美國亞裔族群爭取最大權益。亦號召有志于服務國際社會、擴大參與國際事務的境內外非營利機構,交流信息與社會資源,在各項國際服務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聯合國華人協會是由分布全球各地的華人共同發起,經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注冊,在全球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聯合性、非盈利、非政治性的民間組織。旨在團結全球華人華僑為人類和平友好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和支持華裔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共同創造進步和諧之理想社會、維護華人華僑的在全球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