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 P2P要火
2018年4月27日,“一行兩會一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的正式稿)。《資管新規》一落地,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雖然正式稿在征求意見稿的基礎上做出了修改,部分條款的規定有所放松,但依然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互聯網資管新規。
《資管新規》的核心是打破剛性兌付。
《資管新規》明確提出,如出現以下行為均被視為剛性兌付:
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真實公允確定凈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
采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
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托其他機構代為償付;
一經被認定存在剛性兌付行為,將區分以下兩類機構進行懲處:
一是存款類金融機構發生剛性兌付的,認定為利用具有存款本質特征的資產管理產品進行監管套利,由國務院銀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和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存款業務予以規范,足額補繳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并予以行政處罰;
二是非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發生剛性兌付的,認定為違規經營,由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和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糾正并予以處罰。
打破剛性兌付,意味著資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這意味著人們常見的“保本”理財產品將一去不復返。
在資管產品保本保息的時代,資金持有者不需考慮風險的存在,只要購買了相關產品就可以坐享收益,風險由金融機構承擔。
眾力金融CEO王鑫表示:“剛性兌付,風險由金融機構承擔,資管產品的定價由金融機構決定,實際上失去了市場對資管產品價格的調節作用,弱化了市場紀律,最終導致資管產品市場定價機制失靈。由市場形成的定價機制對行業具有調節作用,行業的成熟及發展必須要經受市場的檢驗,缺少市場調節這一環節,不是行業健康、良性發展,因此打破剛性兌付十分必要。”
打破剛性兌付,任何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即使是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息,銀行理財也不是無風險產品!
過去資金持有者認為銀行理財保本保息,認為銀行的產品安全性比較高 ,打破剛性兌付,整個金融行業進入“風險自擔”的時代,任何形式和任何方式的資金出借行為的風險都由自己承擔。
資金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同樣風險的情況下賺取更高收益或是在賺取相同收益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風險。
即使銀行理財也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在這樣的情況下,P2P理財受到更多的關注。
在銀行理財保本保息的時代,P2P網貸在出資門檻、年化利率、資金流動性、手續費、便捷程度、抵押擔保等方面就優于銀行理財,受到資金出借者的青睞。尤其在利率方面,銀行理財的平均年化利率為4%左右,而P2P網貸平均年化利率為9%左右,遠遠高于銀行理財。
打破剛性兌付,進入風險自擔的時代,P2P網貸憑借自身優勢將會有更多發展契機,引來更多出借人的關注,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當然,在風險獨立判斷、承擔的時代,資金持有者應更多地關注資本市場的變化,包括貨幣市場變化的情況,主動去識別風險,主動為自己的資金安全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