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 感受民俗生活
民族傳統文化文藝展演節目部分演員合影
活動當日上午,南寧民族廣場鑼鼓宣天,穿著各式民族服飾的美少女在廣場上穿梭起舞,各種民族特色的展棚展示著廣西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據廣西社會道德文化研究會會長歐建雍介紹:本次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宣傳展示”項目活動通過三種形式開展民族禮儀與服飾、民族舞蹈、國學文化宣傳、家風·家訓、婚慶習俗、民族茶藝、民族書畫和廣西世居民族文化圖片展覽等8個項目展示。一是以展棚的形式進行靜態展示。是根據八個主題項目內容,設計規格為3X4M和3X6M的特色展棚,每個展棚內布置5-8張展板,將該項目主題內容濃縮精華部分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大眾展示,讓觀眾基本了解主題項目的民俗文化淵源、種類、文化意義等,規劃塔建8個展棚,布置50張左右展板進行宣傳展示;二是以動靜態相結合的人物造型展示。 除廣西世居民族文化展示內容外,其他七個主題內容,根據內容特點設計布置人物造型展示,同時布置主題內容的民族文化產品實物展示,以動靜態相結合,以文化介紹和具體實物表現形式全方位展示主題內容特色;三是以動態文藝表演形式展示。每個項目分別以文藝節目形式,安排一場節目總長110分鐘的文藝節目進行展演,每個項目主題以1-2個文藝節目形式展示,節目以一個節目8-15分鐘展示為限,以原生態情景劇、歌舞、小品、實景等形式進行展演。
展棚展示“婚慶習俗”表演現場
文藝表演展示是以磅礴大氣的國學朗誦節目《少年中國說》開篇,“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由南寧市新興民族學校學生集體朗誦《少年中國說》。鏗鏘有力,回腸蕩氣!
《少年中國說》新興民族學校學生集體朗誦節目
而由廣西社會道德文化研究會紅梅藝術團茶藝表演:《瑤家茶緣》。更讓人一種有趣的休閑娛樂活動和強身健體的神奇秘方,具有增進友誼、改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社會價值。
讓人欣喜不已的是,廣西原生態民族文化舞蹈《螞拐舞》表演。螞拐是河池本地的話,是指青蛙。傳說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稱為螞拐。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每年正月期間舉辦螞拐節,通過祭祀螞拐,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四季人畜興旺。表演現場上,十幾個男女演員齊上陣,男的赤裸上身,把人身描繪成大寫的螞拐,那種的粗狂和質樸,體現出大自然生生之化育的大德,讓人拍案叫絕,贏得陣陣掌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黃俊華等領導來到螞拐舞展棚觀展時,連連示意稱贊。
廣西原生態民族文化舞蹈表演《螞拐舞》
而讓觀眾嘆為觀止的是,本場舞蹈《嘆牛歌》的主要道具——芭蕉樹,竟是從百多公里之外的鄉野中帶回來的,體現出原汁原味的精神特質。可以相信,有了這樣的熱愛和執著,廣西的原生態文化一定能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原汁原味的《嘆牛歌》表演現場
民族服飾展示節目《廣西尼的呀》 “尼的呀,尼的呀,美麗的廣西誰能不愛她!”席卷大街小巷獨具壯鄉風情的名歌,曲調清新明麗,藝術魅力獨特,被譽為廣西音樂的原始富礦。家風之美,世代相傳,《中國好家風》情景劇,詮釋著民族家風內涵中的父母的言傳身教,老一輩的諄諄教導。最后歌舞表演《家和萬事興》老祖宗留下一句話“家和萬事興”,老百姓流傳一句話“國安享太平”。
民族服飾展示《廣西尼的呀》
《中國好家風》情景劇表演現場
展棚展覽與文藝節目表演同樣精彩:如書法展示,由著名書法家陶勐勛先生帶來的《出師表》與琴簫合奏曲目《臥龍吟》。五千年華夏源遠流長,九百六十萬土地博大寬廣。中華文化歷經千載,是文字將它傳承至今,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文字就是他的靈魂。中國文字歷史悠久,卻是書法將他完美演繹。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民族美女們現場打恭城油茶,以趣味的方式傳播著民族茶藝的休閑娛樂和強身健體的神奇秘方。
整個活動不僅是廣西鄉村民俗文化展示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廣西民族文化資源品牌的一次有效積累,更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廣西鄉村旅游文化營銷核心理念,將城市文化生活的升級與鄉村發展效益的一次完美結合。